动力保障中心 刘振宁
――《中国人史纲》读后感
按照今年后勤集团读书计划,我读了台湾作家柏杨先生的《中国人史纲》一书。地摊盗版书,错别字不少,阅读也不便,但还是断断续续看完了。回想起来,记不起、搞混杂的地方不少,但感觉就其写作内容和方法来说,也有不少特点,分享一下。
一、有感于叙史脉络清晰。
《史纲》全书近80万字,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一直讲到清朝末年。与以往的通史和断代史不同,《史纲》以世纪分章、以问题分节、公历纪年,避免了时间的分割和跳跃,使历史有一个整体、清晰的脉络。作者将国家的兴衰更替,民族的分化融合,文化宗教的发展等重大事件结合起来,贯串在时间的主线上,使历史流畅,让读者对未知和已知的历史有一个新的了解和整体把握,使读者能很容易了解一些较复杂的历史问题,如:我们来自哪里?中华民族如何形成、达赖喇嘛为什么在西藏有如此大的影响、新疆为什么会有很强大的极端宗教势力等。
二、有感于作者的敏锐。
作者在叙史的同时,对历史分析不乏独到之处,至今仍有借鉴意义。如瓶颈危机。作者这样写到:任何王朝,当它建立后四五十年左右,或当它传位到第二第三代时,就到了瓶颈时期。……能通过这个瓶颈,即可获得一个较长期的稳定,不能够通过或一直胶着在这个瓶颈之中,它必然瓦解。举例很多,不在一一列举。作者对汉文字的凝聚力,也有独到的认识。
三、有感于作者的批判精神。
《史纲》的历史观以“人”为中心,所以取名《中国人史纲》,重点在“人”。柏杨先生还写过《丑陋的中国人》一书,和《丑陋的中国人》一样,作者以他一贯的批判精神写历史,站在人性的角度评论历史,“不为帝王唱赞歌,只为苍生说人话”,比较难得。
四、有感于叙史的新奇。
作者用体现人物特点的事件和言行来勾勒出人物的性格和形象,使人物有声有色,如在当前,让历史丰满起来。使叙述幽默风趣,批评掷地有声,思想的火花随处可见。
五、有感于成书的经历。
1968年1月,因刊出的一张讽刺漫画,柏杨先生被台湾当局以“侮辱元首”的罪名抓捕入狱,先判死刑,后改判为有期徒刑。在狱中,绝望之余,他绝食多日。之后,彻底领悟,重新振作,在阅读、思考之余,开始写作。作者身陷囹圄长达9年多,身心受到严重摧残。但他身陷困境不绝望、面对困难不放弃、经历磨难不萎靡,振作思考、把握时间,在最卑微、最没有尊严的地方,完成了三部书稿的写作。没有让时间、生命在绝望中流逝和荒废,更没有在重压下漫骂,在打击下崩溃,而是在创作中让时间和生命沉淀、丰厚,让意志坚定,从而保持了尊严,坚持了追求,升华了人生,让人叹服、引人深思、使人学习。
这就是我的一点读后感想,不足之处请大家指正。